動作片跟藝術片的分鏡、攝影、節奏都大不相同,大部分人習慣商業片不斷地塞滿各式敘事資訊的節奏,覺得藝術片流動緩慢、煩悶,但其實藝術片不只是永遠的廣鏡頭、長時間定卡鏡頭而已,藝術電影對於攝影師來說,反而其實是艱鉅的任務。
「《完美結局》全片只有50頁劇本,我從來沒有拍過這種片,用50頁劇本拍滿80分鐘的戲。」
對於一個不斷求進步的攝影師來說,你可以參考Christian Berger的攝影哲學。
不跟風、不僵化、不停止思考新的可能
麥克・漢內克的新作《完美結局》(Happy End),與合作多年的攝影師Christian Berger,再度搭檔。
(Christian Berger 與Michael Haneke 在《完美結局》現場)
上一次兩人合作是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黑白電影《白色緞帶》(註)。漢內克導演的作品一向簡潔有力地描述,各式資產階級遇到的衝突與問題,他的敘事風格也深深影響了攝影師Christian Berger,讓Christian Berger從《鋼琴教師》開始,自創一套打燈系統,Cine Reflect Lighting System。
(白色緞帶 The Withe Ribbon, 2008 )
Reflect Lighting 跳燈,本來就是業界熟悉的一種打燈方式,但是Berger實驗不同的材質跟方式,自成一套系統,可以大量減少所需要的燈具,最多可以少到只要攜帶一般拍攝時的1/10數量,就能營造出簡單、自然、單純的燈光效果。
Berger並不羨慕同業其他人擁有10卡車的最新燈具,新工具的產生反而讓他厭倦拍攝,他希望能回到純粹訴說影像的年代。他想倡導所有拍攝的從業人員,可以先從「簡」做起。他看到許多人使用燈具的方式是一種「暴力」,強光直接發射、發亮在演員身上,沒有人在乎演員的眼神、凝視、或是強烈的情緒。
(《完美結局》CRLS工作側拍照)
在Berger發現同業大部分都在比誰的器材多,拍攝手法大多相同,所以已經厭倦攝影這件事。但在遇上了漢內克導演之後,發現影像有不同的說故事方式;平常一般導演大抵都是相同的拍攝過程:先特寫、再來一顆建立鏡頭(註)……,所有人都把說故事的方式跟創作留到後期,也就是剪接,但是漢內克導演不一樣,他在現場就可以做出選擇,就會和攝影師討論,給予攝影師相對的自由,同時也是莫大的挑戰。
盡可能在現場拍攝,就掌握所有畫面細節
Berger並沒有放棄擁抱科技。《完美結局》在南法拍攝的時候,窗外的天氣變化很劇烈,而且該場戲就發生在大面窗戶旁邊,因此受窗外天氣影響很大。於是他跟DIT技師學習:把GoPro運用在拍攝現場。如果是拍攝室內場景,他就會架設GoPro在建築外面,在監看螢幕旁接了一台小monitor,隨時掌握GoPro照射到的景象,以便隨時注意天氣的變化,從而調整室內的光源。
(Christian Berger於工作現場側拍照)
他也大方分享,當初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《白色緞帶》,當初決定以黑白影像呈現,是因為黑白色調能夠避開年代感的色彩設定,也符合故事的tone調。但當時他們還是使用底片拍攝的團隊,而且市面上沒有黑白底片,所以只能使用彩色負片拍攝,事後在後製處理。但當時拍攝,他就很注意光影,後製才能以數位處理還能呈現現場色調細節。
Berger也說,如果是現代就可以直接以數位拍攝黑白電影了,因此他並不是一貫地反對科技。這次在《完美結局》裡面,他分享一個拍攝的困難處,在於一大片綠幕拍攝的室內餐廳場景,那是一面巨大的綠幕落地窗,緊鄰窗邊,拍攝時就非常注意光影的調整,在後製時期才能繼續保有室外室內光源的平衡,在坎城放映時獲得很好的評價,沒有人特別注意那是在室內搭建的場景。
「整個電影產業一直在試著向你推銷最新科技,但真的不要太相信工具。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品味,攝影不只用眼睛而已;攝影也需要你的心。」
向Berger學習,思考如何讓光影幫助影像說故事
光影永遠都是Berger處理畫面的第一考量。一般來說在觀看影像時,動態的畫面會先吸引觀眾注 意,而Berger說自己太老了,只能專注於處理光影的部分,不能成為構圖主義者,他從幾十年的攝影經驗學習到,如果你想要出其不意地敘事,也可以利用光影隱藏部分重要的資訊,或是先把注意力吸引到別處。讓他保持進步,還有持續思考的秘訣,就是他一直不斷地專業於燈光技術的人交流跟溝通。他也曾經跟建築師交流如何呈現室內空間的光源。
(《完美結局》餐廳場景綠幕工作照)
在這次拍攝《完美結局》的器材選擇,Berger選擇Alexa攝影機,因為他喜歡能跟Alexa搭配的Cooke鏡頭。而這次拍攝除了綠幕、室內外的天氣變化、還有一顆鏡頭需要從室內就開始跟拍角色,光圈從2.8開始到最後演員走至陽台,已經到達22。Berger似乎很開心科技的進步,讓他可以遙控這些設定,讓這些感光值可以就像人眼看到的程度而變化,這是科技的好處之一,可以創造有生命力的視覺影像。
做過很多課程的Berger,也不吝分享他的技術,也持續反省自己的畫面會不會流於匠氣,如果你看過Berger指導的畫面,現在就會了解那些看起來渾然天成的畫面,原來都是經過反覆思考跟嘗試的努力成果。
Berger分享燈光技術:
Michael Haneke 麥克・漢內克:奧地利電影導演,作品數量十幾部,其中以《白色緞帶》跟《愛慕》奪得兩次坎城金棕櫚獎。作品普遍探討資產階級的家庭與暴力。
建立鏡頭:遠景,構圖涵蓋這場戲的場景、人、或動作,告知觀眾這場戲發生在何時、何地。
《白色緞帶》:2009年電影,以年老教師的旁白帶出回憶,講述小村中發生的暴力事件,以黑白色調寫實捕捉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不安氣氛。預告片如下。
《完美結局》電影預告:
文章:梁均婕|來源:nofilmschool